“仪科知多少”第五期 | 挑战杯:挑战勇气与智慧

编辑:李嘉懿审核:李嘉懿发布时间:2022-05-03浏览次数:105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1 3 4 1”——1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

这串神秘的数字便是仪科学院的“挑战杯”履历。这份荣耀跨越世纪,历经9届,历时24年。一代代学子自五湖四海而来,沐浴在这份荣光里,又因科研热情而汇聚一堂,共同书写属于仪家人的“挑战杯”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过高潮与低谷,有过成功与失败,有过惊喜与挫败,但主人公从不缺乏挑战创新的勇气,和再来一次的决心。


时间

项目名称

奖项

2005

《可绘制环境地图的自主避障智能移动机器人》

二等奖

2007

《多自由度多功能综合康复训练机器人》

一等奖

2007

《新型侦测机器人》

二等奖

2009

《网络化一对多远程助老助残康复机器人》

三等奖

2011

《具有力触觉的新型人机交感智能肌电假手》

一等奖

2013

《面向空间探测的力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

二等奖

2017

《面向空间站虚拟训练的手臂力觉反馈系统》

一等奖

2019

《高精度多维力传感器及航天员生物力学测量系统》

特等奖

2022

《月面探测移动载人平台运动仿真与人机交互系统》

二等奖


正值仪科学院30周年院庆,让我们一同重走“挑战杯”的旅程,去探访那些尘封的记忆,走近那些荣光背后的故事,解密学院与“挑战杯”的丝缕联系。这是参赛团队的经历,是仪科学院的阅历,更是每一个锐意进取的仪科学子的写照。


※ 1999 初次亮相 

1999年,仪科学子首次参赛。

彼时的仪科学院独立办学刚满七年,正在奋力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宋爱国老师担任航天863项目“力觉临场感空间遥操作机器人技术”负责人,该项目研究背景好、创新性强、优势显著。在学校科技处的建议下,仪科学院决定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当年的“挑战杯”竞赛。

零参赛经验,备赛时间紧,设备种类繁多且不易搬运,这都是团队在备赛期需要克服的困难。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以博士生胡文松为首的4位仪科学子专注备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参赛团队在江苏省选拔赛上获得特等奖,顺利拿到了挑战杯决赛的入场券,前往成都进行决赛展示。可惜的是,由于路途遥远,参赛设备在运输中受损,机器人力觉和触觉传感器电路损坏,导致决赛现场无法正常演示,最终只获得优胜奖。

这便是仪科学子在“挑战杯”上的初次亮相。结果虽不尽人意,但仪科学子已然将热情和汗水悉数倾注。虽有遗憾,但我们仍然骄傲。


※ 2007 崭露头角 

时间来到2007年,这是仪科学院第三次来到“挑战杯”的赛场。

举办至第十届,“挑战杯”已成为全国学子课外学术科技领域的年度盛会。仪科学院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鼓励学生立足科技前沿、大胆创新。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的“挑战杯”便是学习锻炼和展示实力的绝佳机会。

 

 


此前的两次参赛经历让学院在组织团队、备赛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来自仪科学院的两支参赛团队双双进入决赛,在天津的决赛现场上大放异彩。《多自由度力觉辅助远程康复训练机器人》《新型侦测机器人》两项作品分别斩获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

2005年被温家宝总理参观后,仪科学子的参赛作品再一次引发关注。在南开大学的挑战杯作品展现场,杨叔子院士在展位前停留许久,询问作品细节,与仪科学子亲切交流。


2005年 温家宝总理参观作品


2007年 杨叔子院士参观作品


同届“挑战杯”,565net必赢官方网以总分390分的最高分夺冠,继01年后再次捧杯凯旋。仪科学院始终与学校同频共振,在实践中共促发展。


※ 2011 钻研不辍 

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决赛在大连理工大学隆重开幕。

内地、港澳台及海外300余所高校师生,社会各界代表3000多人齐聚大连,共赏这一科技盛事。来自仪科学院的参赛作品《具有力触觉的新型人机交感智能肌电假手》,历经层层选拔后成功进入决赛,经过为期三天的作品观看、现场问辩、分组评论等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2011年 参赛团队与指导老师合影


2005年恢复参赛以来,仪科学院坚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几乎每一届“挑战杯”的决赛舞台都会出现仪科学子的身影。

短暂的低谷期里,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仪科学院及时调整备赛策略,稳步推进备赛辅助工作,帮助参赛团队昂扬斗志、增强信心,为仪科学子全力备赛提供了有力的后备支持。于参赛团队而言,学院的理解与支持是一剂强心针,更是他们步步迈向高峰的动力来源。


※ 2019 沉潜之后 

挑战杯”的最高荣誉是所有参赛团队都盼望摘取的桂冠。

一二三等奖皆已实现,何时能有所突破,斩获最高奖项。仪科学子心怀热望,仍旧脚踏实地。“搭好每一个电路,写好每一段代码”是朴素严谨的科研要求,也是备赛期间的日常写照。


沉潜蓄势,厚积薄发。”

终于,仪科学院迎来了挑战杯之旅的“高光时刻”。


2019年 参赛团队与指导老师合影


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拉开帷幕。从校赛到省赛,到登上国赛的舞台,仪科学子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从众多高校团队中脱颖而出。颁奖典礼上,来自仪科学院的参赛团队将全国特等奖的殊荣收入囊中。这是仪科学院自参赛以来首次获得特等奖。

成功光芒背后的苦累心酸是难以想象的。团队成员孙东杰当时还是一名本科生。如愿加入学院挑战杯课题组后,他放弃了所有假期,扎根于实验室,投身科研工作——甚至在暑假回家的高铁上他还在绘制着电路图。为了确保实验顺利开展,他会在早上六点半搭地铁前往位于牌区的实验室,晚上十点半再搭地铁返回湖区,披星戴月的生活持续了近两年。备赛过程中,团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难题,他们一一解决、不断创新改进。伙伴的扶持、指导老师的教诲、学院领导的关怀,是仪科学子永不言败的底气。


 

 


值得一提的是,参赛团队的投入让诸多仪科学子深受触动。以“挑战杯”备赛过程为创作灵感的原创微电影《高光时刻》,登上了新生文化季闭幕式的舞台,并在南京大学生微电影节中斩获佳绩。科技光辉与文艺激情一并迸发,为仪科学子留下丰厚且持久的精神滋养。至此,属于仪科学院的“挑战杯”故事被更多人看见了。




故事到次便暂告一段落。新人登场,新事发生,新篇章正等待被续写。

独立办学三十载,关于“挑战杯”的故事只是记忆一隅。透过散落的记忆碎片,我们可以洞见仪科学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


 

 

 

 


因“挑战杯”而起的失落、迷茫、欣喜与满足,会沉淀为经验和阅历,凝结成全体仪家人的集体记忆,浇筑成仪科学院科技创新之路的坚实地基。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未来仪科学院会保持前进的姿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坚定。


过去值得嘉奖,我们对未来满怀期待。

读至末尾,希望你也认同这句话。


来源|东大仪科公众号